商务合作 010-68988613欢迎访问明德经纶官网

资讯详情

News Show

培育知识型矿工 建设学习型徐矿

浏览量:980 · 时间:2013-03-31 14:39

  培育知识型矿工 建设学习型徐矿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电一体化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和煤炭百强企业之一。近些年来,徐矿集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下简称“创争”活动),使其管理理念得以创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干部职工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百年老矿在转型中崛起,步入历史发展最好最快时期。全集团营业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职工收入连续5年增长10%以上。2007年总资产180亿元,营业总收入149.1亿元,电厂装机容量已达110万千瓦,机械制造、工程施工、煤炭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徐矿集团在荣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的基础上,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标准化公司、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单位和优秀单位、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先进单位、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奖等荣誉称号。

  徐矿开展“创争”活动已有十多年的历程。1996年,徐矿人对创建学习型组织产生浓厚兴趣,就在几个矿开展创建试点;1998年起,全集团形成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燎原之势;2001年以来,徐矿集团响应党中央关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制定并实施《徐矿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规划》,“创争”活动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向纵深推进,同时,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和江苏省相继推广徐矿“创争”活动的经验;2004年1月,全总等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开展“创争”活动“实施意见”后,及时制定实施《徐矿集团职工技能振兴计划》,“创争”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9月,徐矿集团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示范单位”;2005年12月,又被国家十部委评为“全国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2007年7月,徐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皇新海同志,在中国职工学习论坛上,系统介绍了“创争”活动的经验;2008年3月,徐矿集团被推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

  徐矿在荣誉面前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创争”活动、以更加自觉的实践发展“创争”活动、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化“创争”活动、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提升“创争”活动,加速职工队伍知识化,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并且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历史的东西现实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化的、煤炭行业特色的、徐矿集团风格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徐矿“创争”活动,经历了解放思想、变革理念,由自发到自觉、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创新实践、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

  (一)营造“创争”环境氛围

  启动“创争”活动十多年来,徐矿人组织编写《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学习型组织100问》、《创建学习型企业实务》、《徐矿之道》等3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制作通俗易懂的多媒体教育光盘《徐矿之道》、《百年之变》等,用矿工听得懂的语言解读“五项修炼”、“六大要素”、“七大特点”。2004年,徐矿集团编写了《徐矿之道——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路线与方法》一书,形象地提炼出“55331”即“五部曲、五个体系、三大动力、三项挂钩、一项品行习练”为内涵的五星创建活动模型,留下了徐矿化、本土化的烙印。运用多种形式宣扬“创争”活动思想,建立“劝学广场”,“文化广场”,制作标语灯箱,传播共同愿景、创争意义、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实现途径、核心理念、经典案例等等,在百里矿区营造了浓厚的“创争”活动氛围。

  (二)构筑“创争”五个载体

  一是创建学习型党委。严格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考核等项制度。每年都举办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基层单位、机关部室负责人参加的学习研讨班。集中研读中央重要文件、邀请知名专家讲课辅导,搞好研讨交流,进一步提升境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用集体智慧谋划企业发展新思路。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每年深研一本书,每天业余时间上网一小时”活动,在矿处级领导干部中相继推荐《首席执行官》、《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力》、《从优秀到卓越》、《新领导》、《细节决定成败》、《学哲学用哲学》、《蓝海战略》、《核心价值观》、《做最好的中层》等30多本书籍,召开读书感悟交流会,做到学有所悟、研有所得、用有所成,推进了党组织知识化进程。

  二是创建学习型部室。在集团公司机关开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文明型为内容的“五型”机关、争当“五星”集体个人竞赛活动,制定实施创建规划,按季度进行评选表彰。

  三是创建学习型区队(车间)。全集团466个生产区队(车间)有固定的“学习日”。各生产区队(车间)建有“职工书屋”。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安排学习内容,建立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考核“四落实”。

  四是创建学习型班组。根据全国“创争”办关于创建学习型班组的要求和评估标准,2004年以来,结合徐矿实际,制定实施《关于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集团4100多个生产班组开展以团队学习、岗位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为内容的“创争”活动。定期召开班组“创争”活动推进会,组织班组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窍门、小改造、小设计等竞赛、煤质QC课题研究、技术会诊和科研攻关等活动。旗山煤矿张北平实用技术学习型班组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

  五是争做知识型职工。组织开展外学许振超、李斌、邓建军等知识型职工先进典型,内学徐矿集团殷春银、张北平、夏伯党等知识型职工先进典型的活动。按照“创争”活动规划,开展“日读千字、周写一文、月看一书、季攻一门、年学一技”为内容的学习读书、技能提升、岗位成才活动,促进了知识型职工队伍建设。

  (三)加速知识创新转化

  坚持“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成果转化,成果向效益转化”的工作思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以用促学,以学促用,学用相长。重点围绕矿井深部开采、冲击矿压防治、深部地温防治、深部瓦斯分布规律、非煤新技术新产品等课题进行研究攻关,并实现知识创新转化。“十五”期间,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333项,技术创新成果251项,大部分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提升了企业竞争实力。

  (四)完善效果评价考核

  徐矿重能力、重实践、重成果、重学习之后产生新行动,立足实战、实用、实效,制定实施《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其中,《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标准》共8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考评内容和标准体现思想文化创新、队伍知识更新和企业发展绩效的统一,抓得住、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每年和“星级”文明创建活动一起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办法、考评结果公开,各单位逐项自我考评打分,集团公司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评审,根据评审分数排序,评出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二、基本经验

  徐矿把学习型组织应当具备的“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对接起来,将学习力、文化力转化为创新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验之一:提高领导团队智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业发展中”学习。

  首先,不断提升境界,转变思想观念。徐矿集团作为一个百年老矿,长期面对着煤炭资源枯竭和发展观念滞后带来的双重压力,因此,以理念变革为先导,持续开展“新思想、新观念、新境界”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跳出徐矿谋发展、跳出煤炭谋发展、跳出常规谋发展,树立“永不言衰、奋发图强”的发展理念和“不以现有资源规划未来”的开放性思维。为改变职工长期形成的“看摊守业”、“守土恋家”、“不富也安”等陈旧观念,组织开展了声势大、影响时间长的走出去创业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哪怕是沙漠也要把它变成绿洲”的创业理念。2004年2月29日,召开了徐矿发展史上第一个“走出去创业”动员大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煤炭主业转移的发展战略,积极走出去到富煤省区和境外开发煤炭资源,开辟新的战场,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独立办矿等形式建设异地煤炭生产基地,实现资源接替和产能提升。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国外等异地能源基地框架,建成和在建矿井12对,争取“十一五”期末异地煤炭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目前,新疆天山公司已具备400万吨生产能力。外出创业人员达到10000余人。时至今日,对徐矿人来说走出去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其二,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组织智商。采取国外深造、委托培养、内部培训,选送领导人员到高校进修、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办高级职业经理人研修班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培训培养干部。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到一半以上;矿处级领导人员90%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11.5%;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占到99.4%。领导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新实践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近年来,集团提出“非煤大则徐矿大、非煤强则徐矿强、非煤富则徐矿富”的发展理念,极大地鼓舞了非煤企业职工,调动了各层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徐矿集团抓住这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本部围绕做长做宽煤—电—建材产业链,实施电力、机械制造、物流产业倍增计划,推进企业更好更快转型。目前在建的徐矿电厂一期2×300MW工程、新疆阿克苏电厂一期2×200MW 工程于2009年建成投产。此外,在煤矿机械制造、煤化工、房地产业,都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徐矿的这些项目发挥循环经济优势,对矿产资源及其伴生物进行综合利用,既不污染当地环境,同时又安置当地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受到欢迎。

  经验之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创新实践中”学习。

  坚持让创新人才讲创新,到创新前沿学创新,在创新实践中练创新。开设“创业者论坛”,建立技术传授平台。把一切先进的东西纳入视野,虚心学习,研究思考,奋力赶超。组织骨干相继到宝钢、海尔、莱钢、江淮、武钢、兖矿、淮南、淄博、枣庄等地学习取经。选派高层管理人才出国深造;推荐高管人才到清华、北大、人大、南大、复旦、矿大等高校进修和培训。成立了技术中心,组建煤矿安全、采矿技术等8个专业研究所,形成科研、开发、应用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经验之三:推行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由“管理职工现在”转变为“管理职工未来”,由“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徐矿自2004年12月起,率先在旗山煤矿推行职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工程;2007年7月,集团公司党委下发《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并召开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工作推进会,职工生涯设计管理工作在徐矿集团全面推开,为广大职工打开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党群管理、文化、技能等多条职业发展通道。

  集团公司党委组织人事部和共青团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成才在徐矿”主题活动,激发高校毕业生终身学习,献身徐矿。突出文化水平、操作能力、专业职称“三条激励线”,在工人岗位实施CBA递进考培模式。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职工按照各自成长路径,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

  经验之四:坚持“边工边读”,组织职工在“工作中”学习。

  徐矿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按照“专业补短、技术补缺、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思路,大力发展以“边工边读”为主要特色的职工教育培训,创造出了具有徐矿特色的“煤矿设课堂、离岗不离矿、边工边读”在职培养模式。

  所谓“边工边读”,就是在职职工考上大专、本科院校的,每周脱产2天在企业函授站面授,或到有关院校学习,企业作为公假处理。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中国矿大、江苏工学院联办采矿、机电、地质测量、通风等煤炭主体大专班,分批培养了1760多名职工。全集团有12个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分别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人才。庞庄煤矿等单位,和安徽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采矿专业、机电专业等专科班、本科班,职工不出矿就能上大学。2007年在读大专至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人数为2332人。目前,全公司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已占生产工人队伍的74%,受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经验之五: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组织职工在“竞赛中”学习。

  以培育高级技工、提升技术等级为目标,集团公司每两年、二级单位每年举办一次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且形成了“宣传发动、报名参赛、理论考试、现场考核、奖励先进、选拔人才、授予称号、等级晋升、实践应用、总结推广”的“职工技能竞赛十步操作法”,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展示才能、提高技艺的平台。近10年来,徐矿集团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职工技能竞赛,共有13万人次参加了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先后对466名优胜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和晋升技能等级。

  经验之六:实行企校合作,变“招工”为“招生”,使未来的徐矿职工在“院校中”学习。

  2002年以来,徐矿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高级工贸技校、徐州高级机电工程学校、江苏工贸技师学院等多所中高等院校联合,面向本企业职工子弟和社会,招收3年制的煤矿专业中专班和大专班。企业和院校双方商定,在3年培养时间里,学员用一年半或两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并通过理论知识结业考试;另外一年半或半年时间,学员要到徐矿有关矿井进行岗位操作实习,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并附实习单位评语鉴定,合格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由徐矿集团录用安排工作。院校在徐矿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这种“企校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形式,改革了传统的招工形式,由招工变为招生,从源头上提高了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院校为徐矿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等用,能力够用,上岗顶用”,实现了企业和院校“双赢”。徐矿注重实践环节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了“四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企校合作的方式,徐矿相继录用了3300多名专业人才,拓宽了人才培养和成长渠道。徐矿实行企校合作开办“技师直通班”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经验之七: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开展“研究式”学习。

  按照“六有”标准组建学习创新团队:有挑战性目标、有核心骨干、有创新课题、有活动制度、有激励机制、有创新成果。2004年起,徐矿以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劳模骨干为主体,相继建立了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殷春银工作室、旗山煤矿“张北平实用技术创新室”、夹河煤矿“夏伯党团队学习室”等各具特色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5个。几年来,徐矿以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技术传授平台,组织技能拔尖人才讲演示范,研究攻关。集团公司把安全生产中实用技术攻关课题,交给这些创新团队去研究突破。目前,徐矿劳模学习、研究、创新基地,创新团队成员发展到875人,实现600多项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技术专利,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验之八:运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学习。

  成立徐矿大学,开通了覆盖全集团的远程教育网络,职工教育和培训手段向高科技、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快速发展。投资上千万元铺设光缆,使电视、通讯和计算机实现“三网合一”,百里矿区拥有4万多用户终端,为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式学习奠定了基础。各二级单位全部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联网。职工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具有多样性,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现代视听设备、现代信息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培训工作,职工教育培训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加大网站的硬件投入,开发网站的学习功能,职工经过注册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网上答题、网上考试,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徐矿集团充分发挥煤炭远程教育网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在2007年开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行业远程教育网教学计划,制定实施年度教学计划。加强对不同人员远程教育网学习的内容安排和考核。

  经验之九:以职工岗位行为规范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

  徐矿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专门编写了《徐矿集团职工岗位行为规范》系列丛书,涉及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洗选、火工品等10个专业540个工种,作为职工岗位行为规范培训教材。在安全教育培训中,把安全知识、操作演练、事故案例等安全宣传教育内容,制作了50多期图文并茂、声像兼美的多媒体光盘,编印了《“画”说“三违”——煤矿“三违”行为界定》漫画丛书和《职工安全手册》等书籍,在全集团发行或播放,这种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

  经验之十:以攻克难点重点问题为主线,进行“互动式”学习。

  徐矿在集中培训环节,注重精讲精练,营造学习、反思、共享的平台。在实践中做到“三必讲、三不讲”:“三必讲”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就是职工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把学习引向问题、把培训引向系统、把讲解引向个性,倡导职工向问题学习、向事故学习,向案例学习,提出“终端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不善于解决问题是素质问题。”要求职工运用“系统追问”的方法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感悟,在行动中提升,在反思中进取。仅2007年就召开系统追问、工程师论坛、技师论坛、管理论坛、班组长论坛、青年技术创新沙龙等“深度汇谈”活动3376场次,使安全管理中的许多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突出效果

  (一)职工与时俱进的学习观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创争”实践,在广大职工中建立起了“想干事就有机会,能干事就有舞台,干成事就有地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有知识才有力量,会学习才能发展”、“岗位是最好的课堂,工作是最好的培训,实践是最好的学习”、“今天永远是明天的起点”、“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为核心内容的理念体系。徐矿人崇尚“学习是生存发展第一需要”、“学习力是组织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力资源是徐矿发展的第一资源”、“有知识才有力量,会学习才能发展”、“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优秀人才优先使用,真才实学真任真用”、“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管理是最大的关爱”、“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工作着是幸福的,学习好是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是手中最好的名片”等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已经转化成为挑战自我、持续改进、奋力攀高、学习创新的生动实践。

  (二)学习为先的企业管理形态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把创建学习型企业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培养共同价值观,养成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益管理模式,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倡导实施“人为本、精细化、高绩效、零缺陷”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理念,实施“333343”文化管理工程,即:精益管理坚持“三个做”,做岗位、做现场、做流程;素质管理实施“三基工程”,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行为管理做到“三个让”,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规范;民主管理倡导“三个把”,把决策权交给集体,把管理权交给制度,把监督权交给职工;缺陷管理实行“四个不”,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隐瞒缺陷,不传递缺陷;流程管理体现“三个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因素框架化。运用“认知、内化、转化”等多种方式,强势宣贯,注重养成,把对职工的岗位要求转化为人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企业制度,融化到企业管理中去,升华为从业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1万人,其中,教授级高级技术职务人员39名。开采技术国内领先,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不平缓角到大倾角乃至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其中大倾角综采、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综采、顶水综合开采、三软煤层综放开采和旋转90度综采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煤炭资源回采率达80%,矿井支护、防治水、软岩、瓦斯治理、降温等成熟技术处于国内外同行业前列。近两年所属综采队曾先后创出综采单面日产、月产全国记录。

  (四)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

  实施学习创新与政治荣誉挂钩、与职业生涯发展挂钩、与薪酬分配挂钩等一系列知识激励政策,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职工中产生了“三靠”、“四个不一样”的效果:“三靠”就是岗位靠竞争,创新靠学习,收入靠贡献;“四个不一样”就是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学习好坏待遇不一样,能力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

  (五)为实施徐矿发展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实施职工技能振兴计划。到2007年底,中级工达到1.4万名,高级工2100多名,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00多名。职工队伍文化层次、技能等级、专业工种结构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

  四、工作启示

  启动“创争”活动以来,徐矿大力传播可弘扬的先进理念,展开可选择的成功路径,创造可传承的管理模式,放大可效仿的典型经验,强化可维护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的、煤炭行业特色的、徐矿集团风格的思路、做法和格局。徐矿“创争”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职工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深化“创争”活动的客观要求

  徐矿坚持 “物中见人、事中见人、见物先见人、做事先做人”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把培育人、塑造人、发展人和企业的创业创新转型发展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制订实施《徐矿集团职工技能振兴计划》和《徐矿集团职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规划》,建立了有利于职工成长的“高速通道”,从而点燃了广大职工投身创业发展的激情,激活了广大职工创新的冲动。前些年徐矿先期走出去创业的一大批骨干,经过实践的摔打磨炼,凭着创业的能力和坚实的业绩,全部得到了重用。

  启示之二:实现共同愿景,是企业赋予“创争”活动的神圣使命

  我们除了会挖煤还会做什么?煤炭资源枯竭企业如何生存?如何让“百年徐矿”实现“徐矿百年”?这是徐矿人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迫切任务。新世纪新阶段,徐矿把“这问题,那问题,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才是根本问题;这贡献、那贡献,全力推进衰老矿区转型复兴,为江苏能源安全提供服务保障才是最大的贡献”作为企业的核心追求和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激发了徐矿人创业发展的信心和希望。2003年,徐矿集团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翻一番,十年达小康”战略愿景。经过拼搏奋斗,2005年就提前两年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百亿的目标;2006年非煤收入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营业总收入达149.1亿元;2008年徐矿则提出,争取到2010年实现“双超200亿,整体达小康”战略愿景。愿景是旗帜,是方向,是使命,也是力量。经过短短几年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生动实践,徐矿已经步入了煤与非煤并重、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矿区与城区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启示之三:创新学习方法,转变思维方式,是“创争”活动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方式由“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学习要求由“应知应会”向“必知必会”延伸;学习态度由“学会”向“会学”转移;学习质量由“教考一体”向“教靠分离”转型。

  启示之四: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倍增“创争”活动成效的力量源泉

  徐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成功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用“学习型”定位学技增能文化,创建具有徐矿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文化。

  1、用故事传递理念。徐矿人坚信“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优秀企业做文化,卓越企业讲故事”,从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到基层单位领导人员,都喜欢讲一些徐矿人自己编写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故事和案例。通过讲述“老牛走出枯井”、“老鹰重生”的故事,激发广大职工“永不言衰,奋发图强”的创业激情;通过讲述“青蛙现象”、“蝴蝶效应”、“冰山理论”,增强职工的危机、预警和忧患意识,尤其在安全生产当中,关注细节的杀伤力;通过讲述“木桶理论”,查找安全管理“短板”;通过讲述“把信捎给加西亚”、“谁去给猫系铃铛”的故事,提高各级组织的执行力。庞庄煤矿等单位还在一些区队建立了职工学习感悟室。通过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改变了封闭、保守、片面、自我设限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形成了开放进取、勇于超越、锐意创新、系统思考的心智模式和管理方式。广大职工从中悟出了学习型企业的真谛和本质,认识到工作的价值,都把自己内在的、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享受工作的快乐,创新的愉悦和生命的意义。

  2、用理念彰显文化。徐矿在宣扬十大核心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实践的要求,不断注入新的文化要素,推出了一系列能够引领徐矿发展的新理念。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韩桥煤矿提出并践行“不言衰,不言败,争第一”、“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有困难不怕困难,缺资源不缺精神”、“‘保持’就会后退,‘争取’就会掉队”、 “把安全当作生命来珍惜”、“把质量标准化当作品牌来经营”、“把本部剩余煤炭资源当作口粮来盘算”、“把非煤当作主业来发展”、“把人力资源当作宝贵财富来挖掘”等理念,这些理念描绘出了徐矿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生动景象。

  3、用文化涵养习惯。徐矿制定实施《徐矿集团职工守则》,致力于从生理向心理转化,从评价向行为转化,从规范向示范转化,从示范向习惯转化。2006、2007年,集团以“增强意识,规范行为,提高技能”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在生产现场推广“手指口述法”;推行“班前十分钟”;全面推行《徐矿集团职工“十有”规范》;推行集团公司高层、中层、基层直至职工“四个层面”人员的公共行为规范;推行准军事化管理。2004年,在徐矿大学和部分生产矿井,建立了职工品行习练基地,像训练军人一样训练矿工。对职工着装穿戴、日常行为、参加会议、坐姿行走、接人待物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经过整肃和训练,职工上下班行走做到两人成排,三人成行;会议结束时人离椅正、有序退出会场;电话问好、点名答到、进屋敲门、迟到报告等良好风气开始形成,徐矿职工良好的习惯养成文化正在现场落实,在岗位看到,在制度中体现,在流程中沉淀,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

  启示之五:完善保障措施,是发展“创争”活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徐矿人认为,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靠觉悟,必须靠制度。因此,在纵深推进“创争”活动的同时,及时将“创争”活动新成果新经验转化为新的制度安排。

  1、组织保障。徐矿的“创争”活动,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工负责、工会组织实施、各方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整体合力。

  2、物质保障。多年来,徐矿教育培训经费每年都确保在工资总额的1.5%以上,从2005年起,徐矿又将职工培训经费提高到2.5%,并规定其中60%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在经费上满足了培训工作的需求。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集团公司现有徐矿大学、党校、国家煤矿三级安培中心、矿山安全自救训练基地、高教管理中心(中国矿大函授站)各1所;成建制国家煤矿四级煤矿安培中心14所;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200余名,兼职教师1100多名;职工学校校舍面积达4.91万平方米,教学设施、煤矿安全实验设备、电教设备齐全,并已经实现计算机管理网络化。旗山矿还成立了管理学院、技能操作实习基地等等,为提升职工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

  3、机制保障。徐矿人秉持“让成功者有利益,让落后者有压力”的原则,建立促学机制,有效解决职工队伍当中存在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煤矿主要专业工种实行了“首席工程师”、“首席职工”、“首席技师”和专业工种带头人评聘制度,对“首席”系列职工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并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制定了向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倾斜的薪酬分配政策,其中规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月度岗位津贴不低于50元、100元和200元的标准。全面推行“内聘技师”、“导师制培养”、“拜师学技”、“考技上岗”、“成果冠名”等激励机制。实行“知识署名”制度,对具有原创性、先进性、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先进工艺、先进操作方法采用职工的名字命名;对通过技能大赛脱颖而出荣获全国、行业、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的领军人物给予一次性重奖。

  总之,徐矿人决心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号召,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为徐矿集团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联系

Contact


服务热线 : 010-68988613

办公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

工作时间 : 周一到周五 9:00-18:00

明德经纶大学

版权所有 © www.mdjlb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501059号-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