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010-68988613欢迎访问明德经纶官网

资讯详情

News Show

互联网时代将伴生机器人革命的趋势已初现端倪

浏览量:1229 · 时间:2015-06-05 16:21

彭在美(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
 
   [内容提要]以降低用工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出发,当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伴生机器人革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由工业机器人向“人形机器人”方向迈进,从制造业的大量应用,向社会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文艺领域和科技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梯次推进,这一趋势将改变人类生活模式。
机器人革命也将从中国制造业开始,我们准备好了么?
                 
   1、用机器人取代劳动者的动因是什么
工信部前部长、现任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李毅中指出: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是提升了生产工具的效率效能,还要推进“机器换人,人控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1]当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伴随开始进入了机器人时代,中国也必将进入机器人时代,只是现在还处在萌芽状态。美的集团计划2015年裁员6000人,到2018年之前裁员4000人,用机器人上岗;富士康公司2011年宣布一项为期五年的裁员计划,用100万台机器人取代部分工人。宝钢冷轧厂某涂镀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在干捞高温渣的工作,宝钢UOE焊管机组焊接引弧板工序使用工业机器人;沙钢早就谋划经3-5年时间对1000个-1500个劳动岗位用1000台-1500台工业机器人进行替代。用工业机器人取代工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用工成本,这个问题,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在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企业层面来看,以社会保障为例,按照现在的规则,我国企业需要担负的“五险一金”比率就占到工资总额的40%左右,该标准已经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十分吻合。从国家层面来看,支撑社会保障的背后一定提高税收,使得企业税收不断加重。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13年的2.33%上升到2014年的2.48%。从地方政府的层面来看,假如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导致税源的减少,那么政府就必须发债来维持庞大的支出,这也是部分欧洲国家深陷泥潭的教训。[2]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到了必须严加控制的地步。
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12月15日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上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495美元,超过东南亚国家工人平均工资,约为吉隆坡工人平均工资1.15倍,雅加达2.05倍,马尼拉1.88倍,曼谷1.35倍,河内3.19倍,金边4.9倍,仰光6.97倍,达卡5.76倍,新德里2.2倍,孟买2.38倍,卡拉奇3.21倍,和吉隆坡3.8倍。很显然,我国东南沿海一些省市例如广州、珠海、深圳等地制造业工资水平不仅超过东南亚国家,也超过内地如江西、湖南一些地区,这是某些外资企业搬迁到内地,以致搬迁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的原因。当然,东南亚一些地区基础设施欠缺,例如供电不足,市场不振,也有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年来福利水平的快速提升,实际上是对过去的一种纠偏和补偿。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企业家大多还停留在依靠压低工人工资福利以获取更高利润的时期,这种负面影响使劳资冲突加剧等现象时有发生。很显然,只有将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相结合,将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当成动力而非负担,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2、从技术层面来看,使用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和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德国第一个提出“工业4.0”。何谓4.0工业革命?工业1.0革命是蒸汽机革命,即人“手”的延长;2.0是电气化革命,即人“心脏”的延长;3.0是计算机革命,是人“大脑”的延长;4.0当然是“大脑+心脏+人手”三者延长的综合,就是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入制造业。很显然,当实现制造智能化后,生产线上用工人的岗位必然大大减少,用工业机器人取代一部分工人会成为一种趋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提出:“工业4.0采用智能化制造,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无人化。这样就带来一个重大的突破,即工业成本大幅降低,并继续保持这种低成本;而过去是大量采用劳动力进行工业生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工业成本于是呈线性增长的。”(“环球时报”,2015年4月1日,08版)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海、哈尔滨和湖南等省市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机器人整机生产能力最强七大产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前不久在上海国际技术展览会上,我国上海生产的机器人有“人脸识别”功能,已经达到世界机器人前列水平。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前景,国内还没有形成共识,即中国应何时迈向机器人时代?或者说,机器人是否会带来重大经济效益?
但有中国企业家及科学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比较超前。中国台湾省鸿海集团2015年将工业4.0列为未来发展方向,其目标是“云、移、物、大、智+机器人”。所谓“云、移、物、大、智+机器人”指的是;云端计算、移动装置、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生活、智慧工作网络再加上机器人,令企业尤其看好机器人的前景。
从我国目前在工业上应用机器人的领域先是在制造业,例如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立我国井下矿山和露天矿山的综合智能系统,布局机器人运动关节控制,矿山工业机器人;我国海洋深海探测机器人;数控机床机器人;河北省工业发展3年规划(2015 -2017)方案将机器人列入发展项目之中,“陕西省制造~2025发展规划”开发机器人,感知系统等实行产业化。此外,在生活领域也在使用机器人,例如餐饮业用机器人取代服务人员,做递送餐盘、饮料等。福建省三明钢铁集团一名电工发明机器人自动智能炸油饼机:自动注浆、油炸、翻炸、沥油、成饼、装盘,一气呵成,往复循环;在一台机器人与人工(5个人工)比赛,以112个比88个油饼取胜,并且形状、色泽上完胜人工。以技术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只能算作是“机械手”,因为够不上“人”的智慧,也没有“人”的体貌。
机器人在向“人形机器人”方向发展。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应用”这个主题非常受到关注。日本制造的人形机器人目前位于世界顶级水平。此次在北京大会上展示的日本制造的女机器人取名为阳扬,与她的原型中国学者宋博士十分酷似,见图,
左图为石黑浩与女机器人阳扬,右图为机器人的原型。
本文注:(《环球时报》2015年4月30日11版)
在容貌和仪态上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阳扬居然可以作为宋博士替身去参加会议。阳扬在现场做出微笑、悲哀、生气等一些列面部表情,还可以做出握手、行礼等动作;她还在现场表演了一段歌曲《女人花》,歌声婉转动听,观众为之倾倒。[3]“人形机器人”有什么作用呢?
     据日本一家公司专做尺寸更小、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它可以跟人沟通交流,如果人们拥有这样小型的机器人,就没有必要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了。“人形机器人”目前世界上应用的领域有:教育领域,可以作为语言的口语伙伴,比如陪你练习英语口语。法国一个著名的歌剧院接受了一名“人形机器人”演员,这个机器人可以演出经典剧目。香港有一个机器人展示橱窗,这个机器人模仿的是香港非常著名的歌手,而这个机器人永远不会累,一直在微笑,永远可以唱歌,还不用上厕所。从这个意义上讲,机器人比本人更适合于作一名理想的偶像歌手。日本最著名的桥三越百货公司美女机器人Aiko Chihira于2015年4月20日、21日两天上岗成为接待员,为顾客介绍店内活动。在北京会议现场还有“人形机器人”在商场卖衣服,人们可以同机器人自由交谈,“人形机器人”有能力做出很好的推荐。也许人们更愿意在机器人店员那里买衣服。
目前日本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仅限于专业人士小范围购买为主,日本软银公司曾面向开发人员限量购买300台拟人机器人Pep-per,很快网络购买在1分钟内售罄。Pepper可以识别人类的表情和声调,并在理解人类感情的基础上,主动为人服务。做家政服务的Pepper可以根据主人的需求而动,不会喧宾夺主,使Pepper更容易被视为家庭的一员。一台Pepper机器人售价约2000美元左右。台企鸿海集团正在与日方商讨合作的可能性,有可能通过中国阿里巴巴销售日本的人形机器人Pepper。
 
3、中国科学家预测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指出:“机器人革命不仅是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走向机器人化,而且其市场、营销,包括云端计算、移动装置、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生活、智慧工作网络、5G技术等中间环节,也将走向机器人化。”“机器人革命显然将对中国迅速发展中的劳动密集行业,包括脑力劳动力密集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4]
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产业多种岗位上取代了工人,而且在科学实验室取代实验员,“人形机器人”可以取代歌唱演员、餐厅接待员、家庭服务员、百货商店营业员,甚至电讯稿撰写人等脑力劳动者以及体力劳动者所承担的工作。未来战场作战,也将大量使用机器人。一些环境恶劣的工作如高温、高压、化学及核污染严重以及矿山深井、深海勘探,都将使用机器人来进行工作。《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新的产业制高点,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5]中国科学家何祚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呼唤实体经济回归,当然不是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回归,而是现代机器人+现代生产技术的新式实体经济的回归。而一旦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真正实现了由机器人主导的实体经济的回归,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面临重大挑战。”“这一即将出现的动向,显然也已冲击到中国科学界。现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工业实验室均已大量采用机器人从事实验操作。每个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24小时,可以取代中国实验室的4位实验员。但是,作为中国最高科学研究学府的中国科学院,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所的实验室雇佣机器人进行操作—原因是,根本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机器人来协助你的工作。”[4]
现代工业、现代社会和经济都走向智能化,对人类提出了挑战:对于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未来大量应用是否会造成人类失业?参加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5年4月28日北京会议的日本著名“人形机器人”领域顶级科学家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认为:“回顾历史,随着技术革新,人类一直在失去原有的岗位,却又创造出新的岗位。随着技术进步,人类所承担的工作当然会发生变化。逐渐进化才是人类的发展进程。”按照石黑浩的预测: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机器人将改变人类生活模式。
面对国内外的挑战,中国制造必须摆脱依赖劳动力红利的生产模式。这是因为过去廉价劳动力供给的局面,在2008年左右就出现了转折点,在这以后几年中,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的窘境日益凸显,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到了2012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6782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此外,有专家指出:青年劳动人口中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约1392万,在家依靠父母供养,是典型的 “啃老”族。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伴随出现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的新常态,面向未来,中国劳动力形势会更加严峻。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有专家预测,到2022年~2031年的10年间,中国将每年减少1000万~1500万个劳动力,其中体力劳动占绝大多数的比例。这势必然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很大冲击。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红利衰减的局面。在冶金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低,工作环境差,老一代工人退休后,未来劳动力危机可能更严重,劳动力危机也许会成为压垮某些冶金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从目前冶金企业的应变措施来看,企业正在减少行车、台车、机车的工人操作岗位,有些企业甚至建立了无人化仓库,在特殊岗位采用机器人。这种情况在中国制造业都有类似案例。2013年和2014年,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分别增长36%和54%。典型使用机器人的“无人工厂”近期将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工建设,详况如下:
据《羊城晚报》2015年5月4日报道,广东省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机器人”战略进入新阶段。据了解,该公司正在推进的“无人工厂”建造体系首期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无人工厂”并不是说完全无人,但会大规模压缩工人数量,甚至可以达到90%的水平。事实上,自2014年珠三角东莞、佛山等地市相继发布“机器换人”战略以来,这些地区实体制造业企业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转型的氛围日益浓厚。以东莞为例,市政府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至今东莞投入该战略的金额已达42亿元,可减少用工3万余人。
与此同时,“机器换人”引发了是否会增加工厂裁员、员工失业的疑虑。东莞厚街镇委书记告诉新闻界人士,目前厚街镇的用工缺口高达10万人以上。由此看来,东莞实施“机器换人”战略至今替代3万人,仍远远无法弥补用工的缺口。[6]每年中国一方面要解决1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用工荒”问题,这看起来似乎有矛盾;正如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里斯托费.皮萨里季斯等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匹配失灵导致了就业者不能与职位空缺匹配。”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中国科学家预言“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这个预言无论准确与否;但提醒国家:提高人口素质是战略性问题,已经到了议事日程上了。我们准备好了么?
 
参考文献
 
1、李毅中,工业肩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重任,环球时报,2015年3月13日,15版
2、李长安,国民福利相应提高能够带动发展动力,环球时报,2015年4月21日,15版
3、邢晓静,刘扬,人类未来可能和机器人“结婚”,环球时报,2015年4月30日,11版
4何祚庥,机器人革命,我们没准备好,环球时报,2015年3月10日,15版
5、郭小燕,工业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中国冶金报,2015年1月13日,04版
6、陈飞,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开建,或能缓解用工荒,报刊文摘,2015年5月8日,04版
 
 
作者简介:彭在美,教授级高工,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高级顾问,中国钢管和冷弯型钢工模具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焊管”期刊社编委
 

联系

Contact


服务热线 : 010-68988613

办公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

工作时间 : 周一到周五 9:00-18:00

明德经纶大学

版权所有 © www.mdjlb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501059号-3,免责声明